第五百四十七章 去-《埋葬大清》
第(2/3)页
在场的一众生员们,又有一些悄然低下了脑袋——诸如此类的屁话,就是从他们嘴里传出来的!
朱皇帝打量了一众生员们一眼,呵的笑了一声后示意老农接着说下去。
老农再次咂吧两口烟袋锅子,嘿的冷笑一声道:“去他娘的永不加赋吧!我听人说过,崇祯皇帝时期曾经加过什么剿饷、辽饷之类的,到糠麻子那时候就全部取消了,可是他取消了这饷那饷之后的赋税,却比崇祯皇帝时加了这饷那饷的赋税还重!”
“他糠麻子确实是永不加赋了,可是他加火耗、耗陷!除了加了这耗那耗的,他还永不减赋——比方说,一个家里在麻子永不加赋之前有五口人,那这家人以后的人头税就永远是按照五口人来交,多一个不多收,可是少一个他也不少收!要是这一家人死光了怎么办?那就同一个村、同一个甲的人给他们补上,反正是不能少一文钱。”
“麻子到庸挣那时候差不多是两年一饥荒,到了钱聋是差不多三年一饥荒,别说俺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活不下去,就连他大清的那些铁杆庄稼有的也活不下去,结果还有些铁杆庄稼张罗着要复清复明。”
在场的一众生员们都彻底傻眼了。
要说普通百姓张罗着反清复明还能让人接受,可是大清的那些铁杆庄稼居然也能张罗着反清复明?
这踏马不是纯纯的扯犊子嘛!
眼看着一众生员们的脸上写满了不信,朱皇帝却也不以为意,只是呵的笑了一声后说道:“若是不相老丈说的大清时期赋税有多重,你们可以去图书馆里查一位名叫“陆世仪”的官员的笔记。”
‘岁漕江南四百万石,而江南则岁出一千四百万石。四百万石未必尽归朝廷,而一千万石常供官、旗及诸色蠹恶之口腹。’
陆世仪的这段话很好理解:大清规定的“漕粮”正式税额是四百万石,但是老百姓们实际要负担的税额却高达一千四百万石,比之定额足足多出了一千万石,三倍于定额!
因为大清上三旗的老爷以及下五旗的奴才们都需要普通百姓养活,而麻子哥那一家子所谓的“皇族”人口以及八旗老爷们的数量又逐年膨胀,需要更多的财力物力供养,这样一来就肯定要多收银子,偏偏麻子哥又玩了一手“永不加赋”,彻底堵死了加赋的路子。
当然,这点小事儿肯定是难不倒我大清的皇帝和官老爷们的——不能加赋就不加赋,直接搞“税外收费”来补窟窿不就行了?
朱皇帝又接着说道:“除了大清时期的赋税之外,伱们应该也听说过一个词儿叫做养廉银吧?”
众所周知,大清官老爷们的俸禄是比较“微薄”的,一个正一品的内阁大学士一年的工资也不过是一百八十两白银,另外加一百八十斛大米,从四品知府的俸禄是一百零五两白银,加一百零五斛大米,等到正七品的知县,俸禄就只有四十五两白银加外四十五斛大米。
真心“微薄”——凡是看过成书于钱聋年间的《红楼梦》的童鞋们应该都知道,书中的刘姥姥说二十多两银子,够她家用一年。
以刘姥姥为例:刘姥姥家是一个典型的五口之家,包括刘姥姥、刘姥姥的女儿、女婿、外孙子板儿和外孙女青儿,一家生活在京城边上的农村,女婿的祖上是京官,虽然家道中落但是却也雇有长工,这样一个家庭一年的花销也不过是二十多两银子。
正七品官老爷一年四十五零白银的收入,已经两倍于一个五口之家。
当然,毕竟是官老爷嘛,正七品的县官又是一县之长,手里握着一大堆权利摆,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多,要说一年只拿四十五两白银的俸禄也确实有点儿颤碜,捞几个小钱花花也算是应有之意。
那么问题来了:大清定下的俸禄不够高却又需要官老爷维持住脸面,所以官老爷们需要捞钱,捞钱就只能往百姓的口袋里伸手,百姓被薅光了活不下去就会造反,百姓一造反又会影响到大清的脸面。
这踏马不成死循环了吗?
为了保证大清的脸面,为了打破这个死循环,庸挣一拍他那光溜溜、能当灯光使的脑门子,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