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互相争宠的矮矬子-《埋葬大清》
第(2/3)页
从倭国抽调一批武士和足轻前往天竺其实很容易,不管是幕府掌控的还是各地藩主、大名所掌握的武士和足轻,他们绝对会积极响应幕府的号召前往天竺。
毕竟之前那些武士及其家人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肉眼可见的改善,倭国本土的那些武士和足轻们自然眼馋无比。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川家齐可以随便从天竺往倭国本土抽调武士。
因为那些被劳务派遣到天竺的倭国武士,在他们踏上海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归大明管理,幕府根本插不上手。
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川家齐才会毫不在意光格贱仁征调一部分武士前往天竺,试图抽调一部分天竺武士因倭国本土的消息。
因为倭国朝廷同样也无法控制那些已经被劳务派遣到天竺的武士,光格贱仁的如意算盘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本就没有在意的必要。
沉默了好半晌后,渡边右卫门才开口说道:“将军阁下,既然武士、足轻和平民都不理解将军打算彻底封锁住麻风病的良苦用心,那将军何不派人在报纸上发布文章,说明封锁的原因呢?”
德川家齐微微摇头,叹了一声后反问道:“有用吗?你觉得那些武士、足轻还有平民是会相信幕府报纸所说的,还是会相信犬养闻洪、野尻西劲那两个王八犊子说的?”
渡边右卫门顿时被噎住了。
正如德川家齐所言,那些武士、足轻还有平民宁肯相信犬养闻洪和野尻西劲说的屁话都不愿意相信倭国朝廷和幕府的报纸,就算幕府拼命解释又有个屁用?
再次沉默了好一会儿后,眼看着渡边右卫门和松下一晚都一副冥思苦想的模样,德川家齐更是难忍心中的失望,哎的叹了一声道:“先让人在报纸上解释吧,希望能有点儿用处。”
然而就在德川家齐都已经认命,打算尽人事、听天命的时候,松下一晚却忽然抬起头来,望着德川家齐说道:“将军阁下,那些武士、足轻和良民、贱民之所以不愿意相信朝廷和幕府的报纸,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幕府和朝廷的报纸无法取信于人吧?”
德川家齐的心里多少有点儿不爽——如果倭国人都愿意相信倭国朝廷和幕府的报纸,大明驻九州岛总督府设立的那份《倭国特别报纸》又何至于占据倭国报纸市场最大的那块蛋糕?犬养闻洪和野尻西劲又如何能一直狺狺狂吠?说一千道一万,这些破事儿不就是因为倭国朝廷和幕府发行的报纸无法取信于倭国人吗!
只是心里不爽归不爽,德川家齐还是强忍着怒意问道:“松下君的意思是?”
松下一晚顿首拜道:“将军阁下可知,商君在主持秦国变法之前,曾有南门立木的故事?”
听到南门立木这四个字,德川家齐顿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秦孝公十三年和十九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松下一晚话里话外的意思,自然是让幕府效仿商鞅变法前“南门立木”的故智,上演一出倭国版的“徙木立信”以竖立起幕府言出必践的形象,从而提升幕府在倭国人心中的可信度。
暗自琢磨一番后,德川家齐越想便越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再望向松下一晚的目光中也没有了刚才的那一丝不满,反倒充满了赞赏。
当然,效仿归效仿,直接照抄却是不行的,因为倭国的众多藩主和大名同样也知道“南门立木”的故事,他们绝不会眼睁睁的放任幕府上演“徙木立信”。
毕竟,一个在倭国人心中言出必践的幕府,影响到的可是所有人的利益——当倭国人都认同幕府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愿意听从幕府的命令,这就意味着那些藩主、大名有可能会失去对他们封地的控制权。
想到这里,德川家齐便笑着问道:“松下君可有什么好的想法?”
松下一晚心中长舒一口气,一边在心里暗自夸奖自己机智如斯,一边顿首拜道:“将军阁下何不先推行姓氏,让倭国的良民、贱民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姓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