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话题-《文娱之我只是个演员》
第(3/3)页
“同样一句台词,不同的人拿到后,念法是不同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不会演的和会演的不同,会演的演员之间同样有区别,这点对比比较明显的,是《茶馆》。
而且极容易分辨,第一幕王掌柜三步迈完,每个观众都会有差不多的判断。”
汪函等他说完了,笑了下,问道:“能不能说点大家都清楚的例子?”
徐容说了声抱歉,他忽略了这点,道:“常见的也有很多,比方说在冯远正之前,没人把一个家暴丈夫两面的反差塑造的如此巨大。
一样的剧本,一样的台词,大多数演员拿到之后,都觉得,这我肯定能演啊,这有什么难的?
但在冯远正老师之后,好多演员突然发现,噢,原来还能这么演的啊?
不是演不了,而是压根就想不到!
而一些人老早就想到了,但是诸如‘你说话呀,你为什么不跟我说话。’这句台词,就是呈现不出来,哪怕让他对着冯远正老师去学,也学不来,有人可能把这归咎于创作材料,也就是演员自身的条件上。
但是你看冯远正老师,你觉得他具备安嘉和的创作材料吗?
同样的台词,同样的剧本,换个人,就不再是一代人的噩梦,这就是不可替代性,当然,若是大家都觉得牛肉面就是兰州拉面,也就无所谓了。”
汪函点着头,问道:“不能因为看不到光,就否定了太阳的存在?”
“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听着汪函的总结,徐容突然感觉自己读的书有点不够,“作为一门具备系统性的理论、训练方法的技术性职业,不能仅仅凭借感觉去进行判断,就像走到大街上,看到一个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年轻女人挽着一个矮矬丑且老的男人的胳膊,就下意识的判断,那个老男人一定特有钱,真实情况也许是她爹也有可能呢。”
“哈哈哈。”
“你觉得是演员成就好戏,还是好戏成就演员?”
“相互成就,我们这行有一句话,好剧本能出好戏,烂剧本拍不出来好戏,比方说《西游记》,版本有多少?,国内国外,各种电影版、电视剧,少说也得有几十个版本,但是同样的剧本,但为什么大家就记住了章老师呢?”
汪函点着头,问道:“有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没有演技的演员,能火吗?”
“肯定能。”
“为什么?”
“这其中有一个价值的问题,一个演员磨练业务能力,需要投入时间、精力以及天赋,炒作、宣传需要投入真金白银,但是现在头部演员的缺口太大啦,很多人、很多资金根本等不及十年二十年乃至于三十年,但无论投入精力还是金钱,都是需要有投入的,投入必然要有回报,不然就不合理了。”
汪函听着徐容的道理,总觉的不可思议,但是只要能够引起、话题,就足够了,于是继续问道:“既然如此,你觉着真正业务能力强的演员能被取代吗?”
徐容没回答他,而是反问道:“汪函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都是因为什么去看电影呢?”
“一般都是网上评价比较好,或者朋友说好看。”
“那如果一个人上部戏拍的特别烂,下一部你还会去看吗?”
“应该不会吧,哈哈。”
徐容同样笑着,道:“其实不止你不会看,影视公司也不敢投,这个行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很多艺人明明火的一塌糊涂,人见人夸,可就是拿不到大制作电影的男一,而豪华巨制的一番二番,往往始终就是那么一小撮人,为什么?因为电影不是电视剧,没有广告商来买单,影视公司的盈亏是要自负的,这不就很能说明问题啦?”
更多的,徐容不能再说了,靳芳芳曾经跟他说过,人会说谎,但是数据不会。
若是以前,他会相当反感资本炒作强行捧新人,但是如今,如果有可能,他也会在某些场合适当的抬抬轿子。
把不具备业务能力的新人,给捧的高高的。
随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的裂痕越来越严重,矛盾也越发尖锐,仇富言论满天飞,需要有一批人站出来,去帮他顶一下风头,不然一部戏上千万的片酬,早晚有一天会成为众矢之的。
第(3/3)页